“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啊豎起來……”這首膾炙人口的革命歷史歌曲,在大別山唱響後,伴隨著紅軍的足跡迅速傳唱了大江南北。近日,記者來到金寨縣麻埠鎮桂花村,實地探訪了桂花產業在這片《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上的發展。 在桂花村,“桂花王”孫愛軍的名字遠近聞名,他二十多年來刻苦鑽研苗木科技,自學成才,先後掌握了桂花扡插育苗、栽培技術,並將之發展成產業,形成規模,獲得成功,成為當地致富“土專家”、“小能人”。孫愛軍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桂花王”,說來也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在孫愛軍的家鄉——金寨縣麻埠鎮桂花村的桂花沖,那個三面環山,花石遍地,曲徑幽深的村莊裏,生長著一棵千年古樹——“桂花王”。此樹的主幹需三人合抱,樹高和冠幅直徑約有二十五米,如一篷綠色巨傘,立地頂天。綠葉間的金黃色小花好似鑲嵌在這塊巨大翡翠上的寶石,馥鬱芳香又含絲絲甜味,每年產桂花約150公斤,是罕見的“桂花王”,而這棵“桂花王”的主人正是孫愛軍。 孫愛軍告訴記者,桂花的經濟價值相對偏低、用途也不是很廣泛,主要用做香料、化妝品、飲料等原材料。每年季節到後,村民就把桂花賣給前來收購的人,但是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村民們的收成很不理想。如何將桂花產業做大做強,以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呢?孫愛軍在思索著。當年冬天,他經過市場調查,經過研究、取捨,最終確定大力發展桂花的育苗、培植產業。 為了能夠培育好桂花苗,孫愛軍遍訪名師。一位老教授告訴他,要想實現大面積的桂花栽培,就必須實行無性繁殖扡插育苗。他虛心地向老教授請教,並購買了一些有關桂花扡插的書籍進行鑽研。1990年春,他在自家的責任地裏扡插了二分地10000株桂花苗。1994年春天,他扡插的桂花苗長到0.5米高了,他將這些桂花苗移栽在自家的山上、田間、地裏。臨近的村民看了都說:“愛軍不種莊稼,種桂花,真是胡搞。”孫愛軍聽到這裏,雖然看到別人家的田地裏大豆咧開了嘴,高粱笑彎了腰,但是他卻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其間孫愛軍經歷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是看著自己辛勤培植的小樹苗,已經長成3米來高的桂花樹時,他覺得自己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僅2011年,他的每株桂花樹便銷售到500至800元,有人為他房前房後的桂花樹估價,說他的不動產至少有500萬元。自己富裕了,可是鄉親們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孫愛軍看到這裏便想:如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呢? 孫愛軍經過調研,摸索出一條適合行業特色產業發展的模式——成立桂花合作社。2010年12月20日,由孫愛軍牽頭,在鎮黨委、政府和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經金寨縣工商局批准,出資100萬元,成立了“金寨縣皖桂王桂花專業合作社”。當年春天,孫愛軍帶領合作社成員40戶,培育扡插桂花苗圃6000平方米,移栽增建苗木基地200畝。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及經營管道,孫愛軍又帶領合作社成員於2011年1月10日,申請了“林木種子生產許可證”。這樣,合作社擁有了“皖桂王”樹木種子類、茶葉食品類兩大類商標一個,使合作社的經營範圍擴大到:桂花苗木、園藝苗木、茶葉種植、生產、銷售。對合作社的產品實行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並且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開通了自己的網站,使合作社逐步走上了與時俱進的發展之路。 2012年,在走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路子下,孫愛軍組織合作社成員新栽油茶200畝、“桂花王”牌六安瓜片茶葉基地100畝,扡插“桂花王”苗木5畝近100萬株,未來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目前,合作社成員年收入在萬元以上的就有10戶之多,專業合作社年總產值在300萬元,初步達到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在採訪中,孫愛軍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桂花王保護、桂花育苗基地、萬畝造林基地等專案缺少資金扶持,發展困難,有待政府財政、林業、農業、科技等部門給予資金和專案扶持,優惠政策傾斜。在技術上,科技力量還比較薄弱,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不夠,農民技術人員有待升級提高,期望主管部門邀請相關專家教授來合作社開辦培訓班,向技術人員和農戶傳授苗木新品種開發與種植等科技知識,進一步提高合作社苗木生產品質和管理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