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9月10日),是很多學生給老師送花的日子。鮮花、塑膠花、手工花,本該堆滿老師的講臺、辦公室,但常州的一家小學選擇了讓這些花堆在校門口的一個塑膠筐裏。
校方的初衷應該可以理解,不希望孩子們小小年紀就進入攀比的行列,不希望還不懂金錢為何物的孩子隨意浪費父母的辛苦。當然,也許還能借此給家長一個提醒: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禮”上往來的成人世界。就如學校一位老師所說,一份好的作業就是孩子給老師的最好禮物。
但放在塑膠筐裏的一堆鮮花還是有點扎眼。既是給家長們的醒目提示,又讓孩子顯得有點不知所措:我給老師送花,錯了嗎?
也許在孩子們童真的心裏,盲目的跟風也只是為了表達對老師的一份感謝和尊敬。教會他們如何更真誠地表達自己,如何不過早墮入媚俗的塵世,那是大人們的事情。既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同樣是社會的責任。
但恰恰在這一天,我們在拒絕鮮花的不遠處,聞到的就是商業貪婪的氣味。
商家在明知這些鮮花會馬上被扔進塑膠筐的時候,不僅仍一味鼓動孩子購買,甚至用“藏進書包就能帶進去”這樣的招數來誘惑孩子。
行走在這樣一個社會裏,最艱難的應該是那些手捧鮮花的孩子。
尚在懵懂年歲的他們,正需要善良的引導,卻被隨意地左右方向,迷失在一片紛繁複雜中。
鮮花、兒童,本來是最燦爛、最無邪的一組照片,但定格在這一特定的相框裏,卻給人一種苦澀的滋味。
有網友因此評價,“學生是可愛的,老師是可敬的,鮮花是美麗的,節日是糾結的”。
對於校方來說,跨出這一步仍是值得稱讚,我們需要更多的教育者為良知承擔責任,但前途任重而道遠,社會對教育的期望更多更高。正如有網友所說,拒絕鮮花也許是件容易的事情,它的鮮豔讓它太醒目,而一些不醒目的禮物,如那些小小的購物卡等,才需要我們有更堅定的決心去拒絕。
對孩子而言,責任需要我們去教會,去引導,純真的童心也需要我們去呵護。因為在這個社會裏,這一片童心的世界,已經是不多的純淨之處。
我們需要單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