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大學生王宇(右)、常俊傑(左)在烏縣永豐鄉下寺村種植薰衣草。
(記者李昀霞攝影報導)利索地從車上卸下六千株薰衣草苗後,王宇一個箭步從大田躍上土路,頭也不回地邊走邊對兩個夥伴說:“我去村長家開拖拉機,你倆先把苗子整理好,咱們一定要趕在變天前種上。”
半個小時後,王宇從村主任家開來一臺拖拉機,他高興地對著在場的記者和夥伴們說:“村長免費給我們借拖拉機和犁,3個小時就能犁完5畝地。”
這是記者10月5日11時,在烏魯木齊縣永豐鄉下寺村的地頭看到一幕。
其中兩個小夥子分別叫王宇、常俊傑,武延玲是女生,他們今年都是25歲,是同班同學,2010年畢業於新疆石油學院地質勘探系。當時,他們同時被新疆一家礦產公司錄用。
王宇說:“2011年,我們在且末縣的大山裏轉了一年,沒有網路,沒有電視,偶爾可以看見幾只野兔和黃羊。我們三個不禁反問自己,難道我們要這樣過一輩子?”後來,三個人瞞著各自的父母辭了職。當時,三個人約定:誰先幹出名堂,就投奔誰,然後他們就各奔東西了。
萌芽 薰衣草引出創業想法
今年年初,王宇來到烏市一家通訊公司打工,月薪2000元,沒有社保、沒有獎金、沒有福利,“比原先的礦產公司差遠啦”。
7月底的一個深夜,對於未來依然迷惘的王宇開始回想自己離開學校後的經歷,最後,他有了一個決定,“我不如幹自己最熟悉的行業——種植薰衣草”。因為,自己在兵團農四師65團(位於伊犁)長大,從小跟父母在大田裏種植薰衣草,瞭解種植環節。
第二天,王宇對通訊公司一位同事說了自己的想法,那位同事說,烏魯木齊縣永豐鄉的氣候條件跟兵團農四師65團的氣候條件差不多,正巧他在那裏有熟人,可以先諮詢一下情況。王宇打電話約上了同學常俊傑、武延玲,在那位熟人的陪同下前去考察,他們發現,永豐鄉下寺村坐落在一片天然河谷旁,氣候濕潤、光熱充足,適合種植薰衣草。
素有塞外江南之稱的伊犁是中國的薰衣草之鄉,但如今,王宇要把它引種到烏魯木齊縣南山,成功與否不得而知。後來,王宇和兩名同學又結識了下寺村村主任馬紅貴,馬紅貴打心眼裏支持大學生創業,他說:“別著急,我想辦法給你們找五畝地,你們先回去等電話吧。”
創業 找到五畝“試驗田”
從永豐鄉歸來後,王宇和兩名同學又馬不停蹄地輾轉於南山的水西溝、板房溝等地尋找適合種植薰衣草的地方。
轉眼到了9月份,一天,馬紅貴找到在下寺村承包土地的老闆宋和義,向他說明有三位大學生想承包5畝地種植薰衣草的情況,希望宋和義能給與支持。宋和義說,要先見見3位大學生。隨後,馬紅貴電話通知了王宇,三人急匆匆趕往了下寺村。
宋和義看著眼前3位自信的大學生,又聽王宇說關於種植薰衣草的各種知識,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決定:“好,我給你們5畝地,一年租金1000元,還給你們三人提供免費的吃住。”“啥?這麼好?”王宇和兩名同學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0月1日,王宇和兩名同學拿出他兩年來的1萬元積蓄,購買種苗、簽訂合同、辦理各種手續、平整土地……。4日,6000株薰衣草種苗買回來了;5日,5畝地犁好了;6日,薰衣草苗全部插了秧。
追夢 雨雪之後仍執著
10月6日傍晚,南山開始下雨,天黑時,已經轉為雨夾雪。王宇和兩名同學急壞了。
“昨天才種下的苗兒,能經得起這場雨雪嗎?”說著,三人穿上棉大衣,不停地到地裏查看。王宇又打電話諮詢父母,種了30年薰衣草的父親安慰他說:“不用怕,薰衣草不怕凍,就怕風,只要不颳風就沒事。”就這樣,直到次日淩晨2時,疲憊的三個人才回去睡覺。8日清晨,雨夾雪停了,三人跑到地裏,看著引種的薰衣草並無損傷,三人高興得又奔又跳,他們還打電話給記者報了喜訊。
王宇說,自從來到這裏開始種植薰衣草,他們三人一直忙碌著,生活條件也比較艱苦,但他們從來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找到了能夠努力拼搏、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我們將認真探索總結薰衣草種植經驗,密切聯繫相關專家,解決遇到的相關問題,努力在本地種植培育出優質的薰衣草,向周邊農戶低價提供種苗,進行推廣種植。”
稿源: 亞心網
責編: 劉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