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一年四季伺候菊花,蔡松年堅持了32年。在代表德州市參展的全國菊展、專項品種展出中,蔡松年栽培的菊花也一枝獨秀,他成為德州的養菊狀元。蔡松年表示,如果有人願意學習菊花栽培,他願意傾囊相授。
![]()
一年四季伺候菊花,蔡松年堅持了32年。 本報記者 王金強 攝
他叫蔡松年,今年60歲,在德州市園林處養菊32年。今年11月1日在杭州舉辦的第五屆中國菊花精品展上,他栽培的菊花獲得最高獎項,在歷次全國菊展中,他的菊花獲得60餘個獎項,使德州菊花聞名全國。如今,他也面臨困惑,因為後繼無人,一直難以“功成身退”。
愛上養菊花 32年不曾歇
腳踏一雙老北京布鞋,土黃色的外套穿上身,彎腰澆水培土,進門出門,腳上身上總能帶著泥水。11月5日,記者在德州市園林處東苗圃見到的蔡松年,儼然是一位農民。
“100個品種,就有100多種脾氣,3000多盆花,就像3000多個孩子,每天把它們照看打理好,心裏才踏實。”蔡松年說,養了一輩子菊花,看到長相飽滿喜人的菊花,依然像是迎接一個個新生兒一樣,興奮激動。
1971年,學花卉種植的蔡松年,被分配到德州市園林處工作。1975年,看到身邊不少老師傅都在養菊花,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1年,正式開始養菊。
“看到有人養菊養得好看不說,還在全國得了獎,我開始心癢癢了,想拜師學藝!”在蔡松年看來,養菊也是一門技能,技不壓身。
於是,蔡松年開始拜師學藝。選種、培土、移栽、澆水、施肥、驅蟲,蔡松年開始了他漫長的學習摸索過程。每天早上7點前,他都會趕到花棚查看。“看這些花生長得好不好,主要在於早上。”蔡松年說,等太陽一出來,就不太好觀察了。除了每天侍弄這一盆盆菊花,蔡松年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寫養菊日記,把自己養菊花的經驗記錄下來,每週總結一次,並不斷地改進。
功成難身退 還要繼續幹
蔡松年的努力沒有白費。1981年至2000年,德州市舉辦市內菊展共18屆,參展菊花達54萬盆。蔡松年栽培的菊花在這些展覽中嶄露頭角,多次獲得大獎。在代表德州市參展的全國菊展、專項品種展出中,蔡松年栽培的菊花也一枝獨秀,他成為德州的養菊狀元。
“春生、夏定、秋養,秋養最重要!”說起養菊經,蔡松年如數家珍,“如果說冬天沒事做,那是沒經驗的說法。”以蔡松年的經驗,冬天要抓緊選品種,並扡插育苗,秋末冬初的10月、11月份時間比較合適。來年天氣轉暖時,就能培育出菊苗。再將成活的菊苗移栽到更大一點的盆內,叫定盆,這時候已經快到夏季了。
如數家珍般的經驗之談後,蔡松年眼神裏露出一絲落寞。一直以來,德州菊花在全國屢屢獲獎,靠得是蔡松年獨撐局面,在這片占地僅有3畝多的苗圃裏,除了蔡松年和幾名偶爾來幹活的臨時工,平時無人問津。“55歲就可以內退了,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接替人選,就又幹到現在。”蔡松年說,到年底他就整60歲了,但即便是到明年,也沒法完全退休,因為要籌備明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菊花展。
沒人能接手 唯有空歎息
說起曾經的輝煌,蔡松年還是興奮不已。據他介紹,自1981年至2000年,德州市舉辦市內菊展18屆,參展菊花達54萬盆。其中,第一屆至第十七屆的參展單位,大都是由市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指定的,主要由市直機關和國有企業組成,那時候的人養菊的熱情也高,由第一屆菊展的2000多盆發展到第十七屆的2萬多盆,特別是第十八屆德州市菊花展改由新成立的德州市花卉產業領導小組負責,將參展單位由市區單位及近郊花農延伸到各個縣市區,使菊展規模達到頂峰。
然而,2000年後,一些養菊大戶特別是國有企業因機制或其他問題在運營上陷入困境,第十八屆菊展之後,一年一度的德州市菊展停辦,加上2000年菊展的相關資金補助沒有到位,極大地挫傷了養菊單位和菊農的積極性,原有的育菊人員紛紛轉行,社會養菊活動基本陷入停滯。
儘管如此,蔡松年仍未放棄他的菊花栽植,雖然他自己一個人只能栽3000多盆,但他依然選擇繼續堅持。“這當然跟單位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分不開。”蔡松年說,之所以堅持到現在,是因為他愛菊花。
“也曾多次嘗試帶幾個徒弟,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個。”蔡松年說,菊花不像種樹,種下去不用管,要天天盯著,耗時耗力不說,也沒什麼“錢途”,來了三四撥年輕人,都沒有堅持下來。蔡松年表示,如果有人願意學習菊花栽培,他願意傾囊相授。
來源:齊魯晚報